• 我为抗战英雄点赞
政策理论

论文
153政策理论论文
政策文件
154政策理论政策文件

中小学老师如何做教育研究?

凌宗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5.28    点击数:6998    


 

01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研究

中小学教师究竟要不要成为研究者,能不能在教育研究领域里研究点名堂?我觉得,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研究。用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先生的话来讲,我们之所以要做研究,首先是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胜任;另外就是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能够找到某种乐趣与快感——快乐。

如果有了这样的定位,那么把中小学教师理解为一个研究者就不是那么太高的要求了。我以为,教学就是研究,教育更需要研究,优秀的老师就应该是研究者,因为许多教育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02如何进行教育研究

中小学教师做教育研究最缺失的是理念,我们总是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比如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大多情况不过是某种功利(譬如职务晋升的要求)的驱使而已,究竟研究什么,这研究的价值在哪里是很少有人思考的,更多的情况恐怕还在于谁谁谁上的课特别好,谁谁谁对某个问题发表的意见跟别人不一样,然后就有人建议,是不是弄个课题研究一下;或者我今天自己觉得课上得好,也来研究一下。但是摸着石头过河,是要有风险的,有可能会出大问题的。我觉得,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者,还是要有一点文献意识,要有一点理论积累,还要了解一点研究方法。

为什么要有文献意识?文献意识,换个说法就是文献检索的意识,确切地说是一种研究方法。当我们想要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文献检索,通过检索去了解关于这个问题前人与他者已经做了哪些研究,有哪些可以供帮助的经验,有哪些应该关注的细节(小问题),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方法,以防止自己的研究重蹈覆辙,避免无效劳动,“无功而终”。从文献学视角来看,文献意识的重要价值在溯源与鉴别真伪。问题的确定,是一个审视的过程,究竟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这问题的源头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反反复复地思考与论证的,草率确定下来,难免误人误己。

最近有位老师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够看到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背后的东西?

我给他的建议是,读书,读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领域里的经典著作,哪怕每个方面的就读一两本,或许就有可能解决这个困惑了。中小学教师普遍的问题是,很少读学术理论方面的东西,一是没时间,二是读不懂。

我的观点是时间是可以调配与争取的,关键在想不想读,如果想读,总是会有时间的。至于读不懂的问题,我则认为不是问题,读得懂,还读它干什么?正因为读不懂才要读。慢慢读,反复读,或许就有可能慢慢地“懂了”。这过程不单单是一个吸收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认识建构的过程。

当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与思考,就有可能“拨开云雾见日出”了,不单可以看到自己原本看不到的东西,还有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更有可能为自己的研究寻找到方向与路径,为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以避免“摸着石头过河”,盲人摸象式的研究。

无论做什么总得讲究方式方法,问题再有价值,理论功底再扎实,研究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不科学、不规范,其研究必然会出偏差。就如上文所讲,没有文献检索的研究就有可能是重蹈覆辙的,“无功而终”的。当然,研究的方法很多,“文献研究”虽只是其中的一种,但却必须是贯穿于研究始终的基本方法,你在研究,别人也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文献研究”才有可能及时了解与吸收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研究视角,丰富研究的资源。

至于还有哪些研究方法,翻翻相关的书籍自然是会知晓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从自己研究的问题出发确定合适的研究路径与方法,这当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所研究问题的研究目的与性质。譬如操作方法的研究,更多地需要选择的是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筛选法等方法。

我以为,如果能够慢慢地增强上面三个方面的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是有可能慢慢地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研究者的。